公益


首页 >> 素养时评 >>素养时评 >> 逃责者的下半场
详细内容

逃责者的下半场

时间:2018-11-26     作者:许琼林【原创】

    据报道,今年10月以来,多地已推出或酝酿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纾困基金,规模合计超过千亿元。但政府资金刚进场,就出现接受救助的某上市公司大股东清仓式减持,瞬间套现离场。于是,引起舆论大哗。

    对民营企业的救助资金,是政府面对整体经济下行压力,为了发展经济而采取的重要举措。也是一改数十年来,国有企业遇到困难可以得到救助,民营企业遇到缺少资金只能自己死顶硬扛,甚至面临越是钱紧银行越是抽贷,导致雪上加霜的困难局面。

    这次发生的政府救助民企,民企大股东却乘机悄然脱身,也与双方几十年来都未有过这种救助行为有关。救助的政府,没有想到自己反被受助者耍了,因而没在救助之前与民企签订好同舟共济的协议,约定各方退出的条件,给了对方乘机偷跑的漏洞。

    民企方面,估计原来也是在困局中憋坏了,“逮着时机就赶快溜之大吉”,恐怕是最困难时就定下来的计策。未曾想到居然天上真的掉下馅饼来,政府的资金居然真的给了民企,久旱逢甘露,幸福来得太突然,来不及细想这样的救助是要双方共度时艰,而不能一股脑把自己的烂摊子扔给政府。习惯性的思维,让自己放弃了应该选取的姿势,一下子在舆论面前丢了人,现了眼。

    所以,将此次大股东背叛救济品德的行为,看作是长期对民企救济不足的一种不正常反应,也未尝不可。

政府救济民企的政策,相信不会因为这次戏剧性的背叛而撤销,类似的救济行动将来也必定会长期化,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与深化改革的必然。只是社会发展的必然,不能减少我们对这次救济与背叛救济事件的反思。

    民企大股东背叛救助者的行为,让人想起前些年有人为了救人而受伤,被救者却悄然离去,连一句谢谢都没留下。救企和救命虽有区别,但救助与受助双方的关系却是一致的。中国人都懂得“滴水之恩,当涌泉相报”,为什么面对救困、救危与救命这样的大恩,选择溜之大吉的却大有人在?

    如前文所言,突然到来的救助与原先处于危困之境的巨大反差,之前的无限苦痛所带来的绝望,与突然被解救所释放出的巨大轻松,以及对此前绝望的恐惧,都容易让人迫不及待想要彻底远离危困之地。这是一种近似动物性的选择,甚至可以认为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力。

    但人之所以能与动物区分开来,就在于人能够理性认知自己的动物性需求要受到责任的约束。分析起来,那些背叛救助方的人对自己的责任多少还是有一定认识的,只是可能觉得落实这些责任似乎可以苟且,不必那么认真。

觉得落实责任不必太认真,本身就是对责任的认识不够清醒。此外,也是这些人常常从逃避责任中获益,形成了逃避责任的习惯。过去的社会管理,有时也给他们的逃责获利提供了可能。

    有句话说,天网恢恢疏而不漏,对失责的追究可能会迟到,却不会永远缺席。

    直接的失责追究,当然是法律和制度的惩罚,这种方式的追责虽然相对直接而严厉,却也经常“疏而有漏”,这也是有人觉得可以逃避责任的一大原因。殊不知,法律和制度之外,人们很难逃出大伙儿口碑的评判。绝大多数人都是在人群中生存的,人群中活着就不可能逃得出口碑的评价。

    一次大的逃责,就会背上很大的、长久的口碑批判。像这次在救援资金到账后减持股份逃离的那位民企大股东,以后在职场上混的难度恐怕就要大大增加了。正所谓,短期获利者,长期可能会失利。

对逃责者来说,日子不好混是他在即将到来的“下半场”中的大概率事件。

    与此相反,对于那些具备职业素养的人们来说,不避责任和注重口碑是在职场和人生旅途中不会变化的姿态,他们的每一个下半场都充满好口碑所带来的好机会。永远不负与人,总是有赞誉,这些人的长远利益根本不用愁。


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: 联子网络科技(北京)有限公司 | 管理登录
seo seo